(一)導入及導入技能
導入,顧名思義指“引導”和“進入”。在課堂導人中,“引導”是教師的行為,“進入”則是學生的行為。學生能否在上課初始階段便很快進入角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引導效果。
導入是教師在一項新的教學內(nèi)容或教學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做好心理準備和認知準備,并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習內(nèi)容以及學習方式的一種教學行為。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的一環(huán),“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學生情緒高漲,有助于整堂課教學的成功。
導人技能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理導入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其主動學習新知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導人技能是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
(二)導入的作用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理想的導人是教師經(jīng)驗、學識、智慧和創(chuàng)造的結晶。它好比一把鑰匙,開啟學生的心扉,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達到“課未始,興已濃”的憤悱狀態(tài)。導入作為一堂課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具有如下的作用:
1.激發(fā)興趣,產(chǎn)生學習動機
興趣是入門的最佳鑰匙,是知識的“生長點”。學生學習有興趣,就能全神貫注積極思考。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xiàn)實、活躍的成分。貼切精練的語言,正確、巧妙的導人新課,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熱烈的情緒,使他們愉快而主動學習并產(chǎn)生一種堅韌的毅力。表現(xiàn)出高昂的探索精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善導”的教師,在教學之始,就千方百計地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有一種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知識、不斷追求真理的意向。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nèi)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的心理狀態(tài),也就是學生要學習的愿望、意愿。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在《論語.述而》中就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彼纬祆湓凇墩撜Z集注》中解釋道:“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啟發(fā)式”。教師在學生進入“憤”的狀態(tài)時“啟”,在學生進人“悱”的狀態(tài)時“發(fā)”,這樣的教學效果最佳。可見在導入時,教師的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使學生進人“憤悱”的狀態(tài)。學生一旦進入了這種狀態(tài),就能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主動、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變被動地“要我學”為主動地“我要學”。
2、引起注意,迅速嗎集中思維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進行任何學習活動的前提條件,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把注意形象地比作通向“心靈的唯一的門戶”。導入時,教師必須首先對學生的注意進行喚起和調(diào)控,調(diào)動學生的認知注意和情緒注意,如果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不好,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對教師給予的各種刺激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富于創(chuàng)意的開講,具有先聲奪人、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上課伊始就把注意力轉移到新課的學習上來,為完成新的學習任務做好心理準備。
3、鋪設橋梁,銜接新知與舊知
導入是課與課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先前教學的自然延伸,也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開始。巧妙地導入,可以在復習與新知識相關的舊知識的基礎上,使新舊知識之間建立一種非人為的、實質(zhì)性的聯(lián)系,為深入學習新的知識打下基礎。
4.揭示教學目標,明確學習方向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或標準。教學目標對教師是教授目標,對學生是學習目標。通過導入,教師把教授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生知道了學習目標就能明確學習的方向,自覺地以目標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主動地逼近目標。同時,教學目標還有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學習愿望的作用。所以,在導人時,教師應該清晰地闡明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5.渲染氣氛,創(chuàng)設情境
課堂導人還具有渲染氣氛、創(chuàng)設情境的作用。學生的學習情感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引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進入教學內(nèi)容中的情境,并與教師一起與教學內(nèi)容之間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導人原則
導人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和效果。在設計導人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針對性原則
導人一定要有針對性,針對學生的認知特征、情感態(tài)度、知識結構、語言能力,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要與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相適應,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班級、不同環(huán)境、不同時間,設計相應的導人方法,盡可能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設計導人要從教學內(nèi)容出發(fā),導人內(nèi)容可以是教學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或必要補充,也可以與教學內(nèi)容具有間接關系。設計導人要以課堂教學目標為依據(jù),脫離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的導人,不管多么別致和吸引人,都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二)啟發(fā)性原則
導入應對學生新知識的學習具有啟發(fā)性。富有啟發(fā)性的導入能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調(diào)動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新的教學內(nèi)容。怎樣制造疑問和設置問題是課堂導人具有啟發(fā)性的關鍵。因此,導人能否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能否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思維上的矛盾沖突,能否使他們產(chǎn)生“新奇”感,是導人成敗的關鍵所在。教師可通過各種方式如設置懸念、創(chuàng)設情境、游戲活動、現(xiàn)象展示等手法來達到目的。
(三)遷移性原則
心理學上把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稱為遷移。其中,舊知識對新知識的學習起促進作用的遷移叫做正遷移,而起干擾或抑制作用的遷移叫做負遷移。學生的學習是根植于過去的經(jīng)驗和知識之上的,教師的導入應建立在這些經(jīng)驗和知識的基礎之上的,找準新舊知識的聯(lián)結點,順利實現(xiàn)過渡。一般來說,學生對比較相近的、類似的知識容易發(fā)生混淆,產(chǎn)生認識上的泛化,對此,教師應注意區(qū)分其本質(zhì)特征,使學生第一次感知就弄清各自的差異,從而防止舊知識、舊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消極影響,避免負遷移。
(四)趣味性原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趣是激發(fā)學生表現(xiàn)出強烈責任感和旺盛探索精神的原動力。如果學生對所學的內(nèi)容感興趣,就會表現(xiàn)出主動、積極的心理傾向,學習時輕松愉快,學習效率自然會較高。因此,教師設計導人要引人人勝,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處于渴望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這樣才有利于促進學生去接受新知識,防止學習的枯燥無味,為整個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藝術性原則
教師需要講究導入的語言藝術,以使課的開始扣人心弦,吸引學生注意,激起思維的浪花。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和思想性是語言藝術的前提。通俗易懂、生動活潑、饒有趣味的導入,在吸引學生興趣的同時,更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六)多樣性原則
靈活多變是導入設計的藝術表現(xiàn),也是吸引學生的關鍵所在。教師要因人、因時、因地、因內(nèi)容不同,不拘一格地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保持導人活動的活力。
三、導人方法
課堂導人沒有固定格式,不同內(nèi)容、不同特點選用不同的方式,但要注意導人設計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方法手段力求多變化、多樣化,讓學生常有新鮮感;導人必須為課堂的主題部分服務,不司喧賓奪主。
(一)直接導入
直接導入,也叫開門見山式,是最簡單和最常用的一種導人方法。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師只要概述新課的主要內(nèi)容及教學程序,明確學習目標和要求,引起學生思想重視并準備參與教學活動,做到“課伊始,意亦明”的一種導人。
直接導入有多種方式:
(1)交代新課學習內(nèi)容導入。
(2)交代學習新課的目的與現(xiàn)實意義導人。如一位教師上課伊始便單刀直入地向?qū)W生指出:“今天我們學習的新課題是‘英國工業(yè)革命”,。(板書課題)“學好這一課,可以幫助我們對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原理,對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論點以及對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性等問題加深理解。所以學好這節(jié)課具有不尋常的現(xiàn)實意義。”這樣導人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更增強了學習這堂課的責任感,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
(3)直接解題導人。教師可以直接解釋題目,直截了當點明課題基本特征及重要概念。如歷史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講課時可先就該標題簡要點明什么是“貞觀”,什么是“開元”;什么是“貞觀之治”,什么是“開元盛世”。
開門見山,直接點題的直接導人,可以使學生迅速進入主題,節(jié)省教學時間.。但它過于籠統(tǒng)、概括,也過于刻板、枯燥,缺乏更強烈的感染力,因而不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導入法在高中使用尚好。這種導人法如果把握不好,容易平鋪直敘,流于平淡,難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集中注意力,還可能造成“導而不入”的情況,效果不盡人意。
(二)溫故導入
溫故導人是指教師通過幫助學生復習與即將學習的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從中找到新舊知識的聯(lián)結點,合乎邏輯、順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識的一種導入方法。它由已知導向未知,過渡流暢自然,適用于導人前后連貫性和邏輯性較強的知識內(nèi)容。教學例案如下:
師:“二年級時,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小蝌蚪找媽媽》和《龜兔第二次賽跑》,其中有一個同樣的小動物是——”生:“烏龜!睅煟骸罢l記得烏龜長的什么樣?”生:“四條腿,寬嘴巴,背上背著個殼,會游泳……”
師:“今天,老師要帶大家認識烏龜?shù)囊晃挥H戚——(出示投影)你們看,它的形狀跟烏龜像不像?”
生:“像!
師:“但和烏龜有什么區(qū)別?”
生:“比烏龜大。”
師:“它比烏龜大很多,身長可達1米多,輕的三四百斤,重的則有七八百斤,因為它生活在海里,所以稱作海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海龜下蛋》這篇課文。學習后,相信大家一定會大開眼界!
這種導人方法能夠使學生從已知領域自然地進入未知的領域,從而使學生回顧舊知識,獲取新的知識。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講的舊知識不一定是指前一節(jié)課的知識,而是指與即將學習的新知識有聯(lián)系的知識;仡櫯f知識應簡明扼要,不應占用太多時間,并且教師切勿喧賓奪主,應該盡量讓學生自己來復習,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
(三)活動導入
小學生愛表演,很少害羞,樂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強的事物。一上課就讓學生動一動、玩一玩,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新課、掌握新知識,這是老師和學生都能感到輕松、愉快的事。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精心設計好的游戲,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
(四)懸念導入
懸念導入是指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帶有懸念性的問題,給學生造成一種神秘感,從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種導入方法,利用懸念激發(fā)人的好奇心,引發(fā)思考,啟迪思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懸念總是出乎人們意料,或展示矛盾,或使人困惑,常能造成學生心理上的焦慮、渴望和興奮,想盡快指導究竟,而這種心態(tài)正是教學所需要的“憤”、“悱”狀態(tài)。教學案例如下:
一位語文教師在執(zhí)教李白的《贈汪倫》這首詩時,就是先給學生講述這樣一個布滿疑團的故事。
教師:“李白是我國唐代的大詩人,可是他上過一次當,受過一次騙!
(懸念已成。)
學生:“上的什么當?他還會受騙嗎?”
教師:“這個騙他上當?shù)木褪峭魝!?/P>
(同學們面面相覷,懸念更懸。)
教師:“汪倫是安徽涇縣的一位隱者,他非常喜歡李白的詩,崇拜李白的為人,知道李白愛飲酒,‘李白斗酒詩百篇”還了解李白‘三山五岳尋芳遍,一生愛把名山游”于是寫信給李白,信中說: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千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師將“桃花”和“萬”字寫在黑板上。)
教師:“李白和汪倫素不相識,接信后,連忙趕到汪倫那里,汪倫解釋道:
‘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沒有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并沒有一萬家酒店,。”
教師在黑板上“桃花”后加一“潭”字,在“萬”前加一“姓”字,這里就反轉突變了。
教師:“后來,李白與汪倫談論得很投機,李白離開時,汪倫送了馬和布,還同村里人一同送行,李白很受感動,就寫了這首詩。詩末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要是不上當,就沒有這首好詩了!
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故事聽懂了,詩也記得了。
創(chuàng)設懸念要恰當適度,應結合教學內(nèi)容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設置,不懸則無念可思,太懸則望而不思。只有巧妙而適度的創(chuàng)設懸念,才能使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去思、去探、去說,從而進入良好的學習情境。
(五)經(jīng)驗導入
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已知的素材為出發(fā)點,教師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講解、談話或提問,以引起回憶。自然地導人新課,鼓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教學案例如下:
在“做功改變物體內(nèi)能”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
老師:冬天,同學們的手被凍得發(fā)疼,這時候就會搓搓手,搓手有什么效果呢?
學生:手發(fā)熱,暖和。
老師:為什么搓搓手會暖和?
接下來就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做功和物體內(nèi)能變化的關系。